台海网5月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 林柳依)一块块成分复杂的矿石,到了她的手中,摇身一变,就成了有价的金、铜、锂、锌……她是一个“魔术师”,能把平平无奇的石头“点石成金”。
她是谢洪珍,厦门紫金矿冶技术有限公司冶金研究所所长,曾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主要从事难选冶矿石的湿法冶金研究,是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技术和管理骨干。
找到“平替” 为企业节省数千万成本
一块矿石要变成有价值的金属,需历经千锤百炼。谢洪珍的工作,就是要解决“怎么变”和“怎么花最小的成本变”这两个核心问题。“每一个矿都有自己的特点,开发工艺都要量身定制,并不能‘复制粘贴’。矿石取回来,我们就要开展研究,如何能用最简单的工艺、最节约的成本、最环保的方式把金属提取出来,就是要如何同时兼顾绿色、低碳、高效。”谢洪珍说。
2001年,谢洪珍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进入紫金矿业从事难选冶矿石的湿法冶金研究。厦门紫金矿冶技术有限公司是隶属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机构,是“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主体科研单位,主要从事黄金及有色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谢洪珍不仅要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实验,也需要跑到条件艰苦的矿区实地考察,就地解决技术难题。
2009年12月,贵州水银洞项目需要在矿山上连续倒班做试验,到了晚上冷得人直打哆嗦。谢洪珍没有因为自己是女生要求例外,她和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起在矿山的室外试验场所,细心地观察试验现象,记录试验数据,为项目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验刚开始时,由于人手不够,大量的药剂需要搬运,谢洪珍一言不发,带头扛起药剂……
就这样,在她的带领下,项目终于取得突破,在其中一个环节,用廉价的石灰替代更为昂贵的药剂,可以发挥同样的功效。找到了这个“平替”,在对工艺路线及药剂方案进行调整后,累计为企业节省了数千万元的成本。
奔赴非洲 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新工艺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15个省(区)和海外15个国家拥有重要矿业投资项目,从事铜、金、锌、锂等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研究。
从业22年来,谢洪珍从事了四五十个各类项目的攻关研究,她的足迹也随着项目需要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大西北的新疆、西藏到东北的黑龙江,从内蒙古到贵州……此外,她还到过刚果(金)、澳大利亚等国家。她在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实现了一次次技术创新。
2018年,谢洪珍获评福建省劳动模范。当时,非洲刚果(金)的项目刚刚起步,矿石运回国内不方便,必须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工艺开发。为了和时间赛跑,谢洪珍放弃了去福州接受表彰的机会,第一时间辗转40个小时奔赴刚果(金),在当地一干就是两年多。
在非洲,气候炎热、蚊虫纷飞,不少同事还感染了疟疾;实验条件也很差,很多设备当地都没有,与国内相比,研发难度大大增加。尽管如此,谢洪珍和项目团队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发出了“复杂难处理铜钴资源选冶联合清洁利用技术应用”新工艺,在工艺指标和成本控制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年,谢洪珍先后承担或参与政府、集团科研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得到产业化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各级奖励。同时,她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项。在“点石成金”的道路上,这位“魔术师”始终勇毅前行,勇攀高峰。